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中欧体育怎么玩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过了这一年龄, 就该给孩子零花钱了, 再不给, 他会“偷”家里的钱

宝妈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

就是孩子悄悄从家里拿了钱,却被你发现了。

那一刻,是不是又气又怕?

气的是孩子“不告而取”,怕的是他怎么从小就学坏了,将来怎么办?

我邻居家刚上一年级的小孩,就从家里抽屉拿了一百块,跑去小区超市买零食。幸好老板细心,觉得不对劲,赶紧联系了他家长。

结果可想而知,小孩被他爹给胖揍了一顿,甚至还发话,以后都不拿零花钱给他。

我看到那个孩子低头哭的样子,好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,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

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“拿钱”的经历。

但如果做家长的,轻易把它定义为“偷”,甚至骂孩子是“小偷”,很可能,我们会在他心里种下一颗自卑或者叛逆的种子。

孩子每一次“犯错”,其实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。

我们对待他的方式,正在悄悄塑造他未来的价值观。

千万别因为脱口而出的那句“偷”,从而改变了孩子的一生。

一:先别急着贴标签

孩子“拿钱”≠ 偷窃。

在孩子的认知里,“家里的钱”≈“我的钱”。他们往往还没有清晰的物权意识,只是单纯地“需要钱”,于是“拿了钱”。

我表哥的儿子小宇,去年就从妈妈钱包里拿过50块,买了一盒奥特曼卡牌。

我表哥没打没骂,而是蹲下来问他:“你是不是特别想要这个?”

小宇点头大哭说:“同学们都有,就我没有……”

很多时候,孩子“拿钱”背后,藏着一句没被听见的“我想要”。

可能是渴望合群,可能是想送朋友礼物,也可能只是试探“钱”到底是什么。

如果我们一上来就骂他是“小偷”,他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坏了、脏了、不配被爱了,甚至觉得抬不起头来。

“拿”和“偷”,一字之差,背后的重量却完全不一样。

当我们说孩子“偷”,就等于给他贴上了道德标签,他会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。

而如果我们说“这是未经同意的拿”,我们是在点评行为,而不是否定人格。

二:先找原因而不是发泄情绪

当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后,不要立马进行棍棒教育,而应该找出他这样做的目的。

甚至可以反思一下,是不是因为平时从不给零花钱,导致孩子想买却没有钱,从而在家里拿呢?

孩子拿钱,最差劲的做法就是打一顿、骂一顿,再苦口婆心讲大道理。

正确的做法,是搞懂他拿钱背后的目的,才能对症下药。

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想做“坏事情”。

他拿钱,多半是因为:

看到同学带钱买零食、买玩具,自己却没有;

想送朋友一份礼物,但不好意思开口问你要;

甚至只是单纯地想“拥有选择的权利”,像大人一样“买单”。

我一位做儿童心理咨询的朋友说过,“孩子拿钱的行为,其实是在呼喊:我需要一点自主权、我也有想满足的小愿望。”

所以,比起打骂,我们更应该蹲下来问他:

“你愿意告诉我,你拿钱是想要什么吗?”

“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平时给得不够?”

倾听,永远比指责更有用。

三:不说教,给选择,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

我特别欣赏一个妈妈的处理方式:

她发现孩子拿了10块钱,原因是想给好朋友买生日礼物。

她没有发火,而是带孩子去商店选礼物,然后轻轻问:

“如果你告诉朋友,礼物是用偷偷拿的钱买的,他会怎么想?”

“但如果这是你帮我做家务赚来的钱,他会不会更觉得你了不起?”

她没有给孩子惩罚,而是给了他选择。

你是要用让人失望的方式拿到钱,还是用有尊严的方式去“赚”钱?

这句话,比任何道理都更能走进孩子的心里。

儿子也很快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。原来,我们想要钱的方式有很多种,偷是一种,借是一种,赚是一种,但每一种方式的意义都不同。

四:早点教孩子“如何管钱”

我们总担心孩子会乱花钱,所以干脆不给他钱。

可越是这样,孩子越容易对钱产生好奇甚至失控。

其实6岁以后,就可以尝试给孩子零花钱了。

这不是纵容,而是练习。

就像学骑车一样,总要摔几次才能真正学会。

①多久给一次更合适?

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,零花钱最好是一天给一次,够买零食+小文具即可。

而初中的孩子,一个礼拜给一次,涵盖交通、早餐、应急备用。

高中的孩子,一个月给一次,培养中短期的规划能力。

给钱之后,还要告诉孩子,一定要有一个用钱的规划,如果提前用完,爸爸妈妈不会再给。

②给多少钱比较合适?

年龄越小,给的零花钱越少,可以参考这个零花钱公式:

零花钱=饭钱+交通费+零食+急用钱。

这几笔钱,都是需要家长和孩子根据实际情况,计算出来的。

③怎么管理钱?

告诉孩子,每一笔开支都需要写在本子上,每次用完后做一个总结,同时查看哪些钱是该花的,哪些钱是没有必要去花的。

每一次用完之后,都需要复盘,才能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。

培养孩子管理钱财的能力,往往让他成年后,掌控金钱的能力越强。

写在最后:

孩子不是天生就懂“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”。他需要家长带他认识规则、学会选择。

就像那棵小时候长歪了一点点的树,我们不需要砍断它,而是轻轻扶正,给它阳光、时间和信任,它自会朝着光亮的方向长大。

真正的教育,从来不是打骂与恐吓,可以批评,但不要羞辱。

只有当他感受到尊重和理解,他才愿意听我们说话,才会知道什么是责任,什么是底线。